首頁 > 購物 > 正文

觀點:距離第一家Biotech公司退市,可能還有不到180天

2022-06-23 05:54:32來源:36氪

中國醫藥市場上還有多少個康乃德

第一家退市的中國Biotech公司可能要出現了。

因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內低于1美元,6月17日,康乃德生物收到了納斯達克的警告通知。按照交易所規定,如果在今年12月13日之前股價還是漲不起來,康乃德就要退市。


【資料圖】

圖源:康乃德生物官網

康乃德生物已經明確表示,會監控其“美國存托股的收盤價”,爭取早日合規。

康乃德生物這家公司在國內并不算出名,可也是含著金湯勺出身的,在公司上市前的幾輪融資里,啟明、禮來亞洲基金、北極光投資等知名機構都有參與。IPO之前一輪融資規模達到1.15億美元,上市首日,公司總市值曾一度超過10億美元。

而如今,康乃德生物的總市值只有4500萬美元,尚不及其披露的B輪融資額。從上市到快被清退,天翻地覆的15個月里,康乃德生物究竟發生了什么?

01 大牌PE集體失算

康乃德生物能夠獲得眾多醫藥專業投資機構的青睞,和它的創始團隊及研發方向有關。

康乃德生物成立于2012年,創始人潘武賓和鄭偉避開了腫瘤這個熱門方向。鄭偉曾在美國Arena公司擔任免疫學總監,主導過多項炎癥和自身免疫領域疾病的新藥研發。因此在創業時,鄭偉首先考慮到了自體免疫藥物。

IL-4Rα單抗CBP-201和S1P1受體調節劑CBP-307是康乃德生物在研的品種。其中CBP-201主要用于特應性皮炎,公司希望能夠對標賽諾菲的度普利尤單抗;CBP-307的在研適應癥為結腸炎。

這樣的一個產品組合,放在10年前來看應該是很不錯的設計,因此也獲得了不少機構的青睞。

企查查數據顯示,康乃德生物上市前曾進行過5輪融資,累計金額至少達1.95億美元。啟明創投是康乃德的A輪領投方,并連續三輪押注。禮來亞洲基金、RA Capital等知名投資機構也都看好這家公司。

從康乃德生物的融資時間上看,2016到2020年,正是國內生物醫藥創投最活躍的年份,康乃德提供的管線又有別于那些扎堆PD-1的公司,自然會比較容易獲得資金。

康乃德上市后,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曾公開表示,投資康乃德正是因為看中了公司“全球頂級的科學家團隊”。此外,CBP-307臨床I期展現出的“安全性和藥效研發能力”,以及CBP-201的市場潛力,都讓啟明創投認為,這家公司具備競爭力。

CBP-201看起來的確不錯,2020年初,這款藥物的Ⅰb期臨床宣告成功,表現出的療效要大大優于度普利尤單抗。因此當年8月,康乃德生物順利拿到C輪1.15億美元。

當時,跟投的RA Capital Management執行董事Derek DiRocco表示:臨床數據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康乃德具備研發出更多“重磅炸彈”的潛力。

事實證明,啟明、RA Capital、禮來亞洲基金等都看走了眼。這筆投資想必會血虧。

02 轉圜空間有限,還有企業可能退市

登陸美股之后,康乃德生物突然接連爆出臨床失敗的消息。

2021年11月,CBP-201全球Ⅱ期失敗,潘武賓口中的“潛在best in class”淪為me worse;2022年5月,CBP-307結腸炎Ⅱ期也遭遇了“滑鐵盧”。

Biotech企業研發失敗其實是很正常,尤其在美股上市公司中,產品“爆雷”是家常便飯。

兩款藥物失敗后,康乃德生物做了取舍。公司認為CBP-201還有得救,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全球Ⅲ期臨床,而前景不太明朗的CBP-307則考慮賣掉。畢竟,CBP-201對標的度普利尤單抗在2021年銷售額達到了62億美元。

康乃德生物賬面資金倒是不缺,根據2021年年報,康乃德生物目前賬面資金足夠支持兩三年的開銷。只是當下,留給康乃德生物拉升股價的時間不多了。

外界看來,康乃德生物可能屬于“誤傷”。畢竟融資上市了,股價不完全是公司可以左右的。但康乃德生物的遭遇,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需要熟悉不同資本市場的規則。

康乃德生物并不是唯一一個在走鋼絲的。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排除醫美、信息服務等類型的公司外,美股上市的醫藥企業中至少有9家的股價低于2美元。而低于1美元的,除康乃德外,還有大自然藥業和安派科生物,主要業務分別為中藥和檢測。

萬春醫藥極有可能是下一個“康乃德生物”。2021年12月,萬春醫藥的核心產品普那布林因臨床數據不充分,被FDA駁回了上市申請,此后萬春醫藥的股價一直持續低迷。截至美股6月21日收盤,萬春醫藥股價1.49美元,市值約5800萬美元。

萬春醫藥已經在2022年年初決定裁掉35%在美員工。然而,事情遠沒結束,上半年來,萬春醫藥的首席財務官兼執行副總裁Elizabeth Czerepak、首席監管官職務Gordon L.schoooey等高管相繼辭職,公司所處的困境,似乎也不亞于康乃德生物。

03 康乃德啟示錄

2021年下半年來,醫藥板塊持續低迷,市場洗牌的論調屢屢出現,出海不再是“鍍金”法寶,有行業人士甚至斷言,“2022年可能有1000多家Biotech企業消失”。

一切失敗,或許都能拿“歷史進程”,或“新藥研發九死一生”當借口來給自己兜底。不過,誰來給那些曾相信這些Biotech真的能給中國醫藥市場帶來改變的人兜底?

2021年年底,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發布的《中國新藥注冊臨床試驗現狀年度報告》顯示,國內藥物研發同質化問題突出,其中PD-1靶點臨床試驗數量就接近100項。另有研究顯示,藥審改革之后,雖然IND和NDA批準效率加快,但由于聚焦相同靶點和適應癥的藥物臨床扎堆,臨床試驗效率并未提高。

這些扎堆的創新究竟是真創新還是偽創新,宣稱要做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的人心里可能更清楚。

國際上,科學家技術創業,小型創新藥企業對外授權、或被并購是一種被市場認可的發展模式。據從事醫藥投研的豐碩創投統計,2010-2018年間,332家美股上市biotech的退市率達到36.1%。但它們中并不全是宣告破產,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為做出了有潛力的新藥,被別的公司收購了。

近期,投資康乃德生物虧了錢的RA Capital再度受到輿論關注,公司創始合伙人Peter Kolchinsky撰文表示:當下的市場,是用“足夠有吸引力的條件投資實力過硬、但被低估的小公司”的最好時機。

但在國內,對于Biotech來說,無論出于什么情況,“賣身”似乎都是一個貶義詞。只有自己NDA,自己建廠、設立商業化團隊,才是成功企業應有的歸宿。

相比于扎堆搞創新,轉變態度,或許是國內醫藥市場更需要做的。

關鍵詞: 臨床試驗 投資機構 數據顯示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