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點:“倒奶殺牛”再現江湖?你怕是又被人忽悠了
最近,#多地出現倒奶殺?,F場#話題,沖上熱搜。
有報道顯示,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因為奶牛養殖規模大、供應足,竟出現“奶賤傷農”,養殖戶不得不“倒奶殺?!钡默F象。
但這件事,是真的嗎?
【資料圖】
01 “倒奶殺牛”,再現江湖?
最近,眾多自媒體紛紛“驚呼”:“倒奶殺牛”正卷土重來。
很快,許多人塵封的記憶被立刻喚起。在中學課本上,1929年美國爆發大危機,資本家寧愿把牛奶倒河里,也絕不給窮人留一滴。
萬萬沒想到,這種在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事,竟然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人義憤填膺,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倍感惶恐,認為這是經濟下行的前兆;有人苦苦追問,不知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但就是沒人追問——這件事,是真的嗎?
其實,只要認真分析、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不少疑點。
比如,幾乎所有報道“倒奶殺牛”的自媒體,都重復了下面這些話。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南方的奶農告訴你,北方出現了“倒奶殺?!钡默F象。
但只是一個“線索”,還算不上“事實”。按道理,此時應該順藤摸瓜,找到老李口中的北方奶農,看看他是不是正在哭天抹淚、倒奶殺牛,同時拍幾張照片作為佐證。
但這些,都沒有。
繼續往后看,你還會發現,老李的真實身份并不是“奶農”,而是“牛販子”。
一個南方的牛販子,跟你說北方行情不行,南方行情穩定。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你會不會懷疑一下他的立場和動機?
畢竟,奶農談論“倒奶殺?!?,可以理解為物傷其類。但對牛販子來說,這是跨區套利的商機??!
當然,很多自媒體又提供了一個“佐證”,就是“德旺農牧”——一個北方的牛販子。
敢情“倒奶殺?!钡氖?,誰都沒瞧見,聽的都是一南一北的牛販子瞎咋呼唄?
當然,奶業內部也有人提到過“倒奶殺?!保悄衬虆f公眾號上一位奶協領導寫的文章,引用的是奶農說的一句“氣話”,本意是希望發出行業警示,預防“倒奶殺?!钡陌l生。
也就是說,“倒奶殺牛”尚未發生,它只是一個傳說。
實際上,即便事情真到了不可挽回的那一步,理性的奶農也極少會“倒奶殺?!?。因為,奶和牛都會用更低的價格賣給奶販子、牛販子,這樣能盡量回本、減少損失。
但在一些自媒體那里,行業預警變成了“多地現‘倒奶殺?!?!奶農這樣說...”、“多地現‘倒奶殺?!?!奶牛被殺掉賣肉,奶農:1個月能虧幾十萬”等驚悚文章,“倒奶殺牛”渲染成了既成事實,甚至普遍現象。
這顯然是極其不正常的。
對此,河北官方很快給出了正式回應:“倒奶殺?!?,系不實說法。
02 焦慮從何而來?
事件雖已澄清,但焦慮并未散盡。
謠言之所以比真相跑的快,某種程度上,說明其中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而“倒奶殺?!钡闹{言之所以流傳甚廣,其直接原因來自原奶價格暴跌。
2022年12月29日,河北奶協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鮮乳交易參考價為4.1元/公斤,最低價3.93元/公斤。
但養殖場委員主動提出:將最低價下調到3.85元/公斤,希望乳企能應收盡收、如期續約,并在扛過這段困難期后能補償差價。
這樣的“破盤價”,讓大部分奶農失去了盈利空間。不少人正是因此賭氣,揚言要“倒奶殺?!薄?/p>
▲東興證券研報:《國內外乳制品價格存在下行壓力》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國內原奶價格,你會發現,3.85元/公斤并不是近年來的最低值。2020年4月,全國原奶價格甚至跌破過3.6元/公斤。
那么,事情是怎么突然走到今天這一步?
其實,是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說短期因素,第一個就是新冠疫情。
近3年來,乳品消費慘遭疫情蹂躪,行業從9%-12%的高增長轉向負增長。以2022年1-11月的數據為例,純奶、酸奶類消費整體下降了5.3%。
畢竟在“清零時代”,“米面油菜”才是絕對剛需,牛奶只是錦上添花的配角,囤也囤不住。加上居民收入下降,很多人干脆減少了乳品消費。
特別是年關之際,恰逢學校放寒假,“學生奶”這塊穩定而巨大的需求突然消失,迫使乳企不得不降低產量,對原奶的需求因此驟減。
消費需求疲軟,供給端的成本卻在節節攀升。
2022年,俄烏沖突驟然爆發,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路飆升。僅2022年12月,玉米均價就同比上漲8%,豆粕漲45.5%,苜蓿漲43.5%……
要知道,飼料成本在原奶總成本中占據70%的大頭。飼料成本如此上漲,確實讓奶農苦不堪言。
但事情的復雜性在于,一部分奶農走到絕境,卻純屬作繭自縛。
實際上,大部分奶牛養殖戶都會與乳企簽長期協議,以規避價格波動的巨大風險。但有些人,簽協議又要搞投機。奶價高了,他們就單方面撕毀協議,賣給出價高的奶販子;奶價低了,他們又哭爹喊娘說乳企不收奶,吵吵著要“倒奶殺?!薄?/p>
誰能想到,這種首鼠兩端的奶農,本身就是問題。
短期因素,已足以說明問題爆發的原因。但立足長期,我們才能看清更宏大的趨勢。
當原奶價格不斷下降,有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是奶牛養太多了。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2021年中國牛奶行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奶牛存欄量,從2014年的1128萬頭,持續下降到2021年的930萬頭,近年來連創新低。
與此同時,中國牛奶產量卻從2014年的3159.88萬噸,持續攀升到2021年3682.7萬噸,近年來連創新高。
如此“反常識”的此消彼長,反映出中國奶牛養殖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變遷:奶牛存欄量不斷減少,是因為低產的小型牧場在持續退出;牛奶產量不斷增加,是大型牧場的奶牛單產在持續上升。
特別是2018年,國家針對奶牛養殖實施兩大舉措:一是要求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要保持在70%以上;二是《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對向環境直排糞污的養殖場征收環保稅。
這一面強化了大型牧場的建設,一面加速了小型牧場的出清。
▲國元證券研報:《不懼風雨,回歸本源——乳品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結果,在中國奶牛存欄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環境污染降低了,奶牛單產提高了,乳品品質提升了,整體效益增加了。
可見,奶牛養殖的規?;?、集約化、規范化,只會成為不斷強化的大趨勢。
03 破局的關鍵
搞清了問題的根源,破局就不再是難題。
1月6日,河北省農業廳緊急出臺紓困政策,要求下發4000萬“噴粉補貼”,解決養殖實際困難,最大限度保護奶農利益。
國內乳企龍頭伊利,更與牧場大量簽訂5-10年的超長協議。為體現頭部企業的責任擔當,近期伊利不但沒有拒收過一滴好奶,反而增加了10%的收奶量。
業界的有識之士更不斷呼吁,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比如在供給端,可以給予牧場貼息貸款,幫奶農暫渡難關;在消費端,可考慮發放“乳品消費券”,促消費、紓困局一舉兩得。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只有將規模小、養殖散、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小型養殖戶,發展或替代為規?;⒓s化、規范化的大型養殖場,才能靠規模降成本,靠品質提收益,以熨平外部環境和經濟周期帶來的波動。
這方面,國內乳企有不少成熟可靠的做法。
比如君樂寶、飛鶴,通過實施“種養加”一體化,自己就把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的活全干了。不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保護了環境,更無懼外部環境的劇烈波動。
另外,為了讓中國人愛喝奶、喝好奶,乳企也在不斷創新。
像飛鶴,通過建立中國 母乳數據庫、全球第一份中國 母乳必需氨基酸動態圖譜,研發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好奶粉,愣是在洋奶粉肆虐的市場上,一點點奪回了本該屬于中國人的陣地。
針對國人乳糖不耐受的客觀實際,伊利、蒙牛運用乳糖水解技術,分別推出伊利舒化奶、蒙牛新養道這類“零乳糖”產品,基本解決了中國人一喝牛奶就拉稀的大難題。
而立足于更長遠的未來,伊利、蒙牛等龍頭乳企,早已開始海外布局,將中國的產品、品牌擴展到泰國、印尼、新西蘭、卡塔爾等國家,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好奶”的口碑,讓中國乳制品走向全世界。
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真正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讓“倒奶殺牛”不再發生。
實際上,經過十年教訓、十年生聚,中國奶業早已今非昔比,不論是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還是技術研發、產品創新,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而中國奶業市場的深度、廣度、潛力,依然非常巨大。
《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每天攝入乳制品的“牛奶人口”只有3.6億。也就是說,10多億人沒有或極少喝奶。但歐美國家幾乎全員喝奶,普及率100%。
這表明,中國乳制品消費還處在初級階段,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從長期來看,目前奶業遭遇的,不過是暫時的小波折。伴隨經濟的回暖、消費的復蘇,只要注意強化產業鏈企業間相互銜接,就沒有大問題。
要真正呵護奶業的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識、管理預期,不要一點小波動出來就嚇破了膽,以至于風聲鶴唳、唱衰行業。
畢竟,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實際上,中國奶業發展至今著實不易,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質疑與中傷。但展望未來,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長、觀念的提升、乳品品質提高,奶業消費的群體、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這是中國奶業的大趨勢、大方向、大預期,更是不可動搖的基本盤。
所以,只要認清了這一點,今日看似難越的關山,在宏大的發展進程中,或許只是一段淺淺的溝壑。
責任編輯:hnmd004
- 全球觀點:“倒奶殺牛”再現江湖?你怕是又2023-01-13
- 水利部:2022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超萬億,比2023-01-13
- 長航鳳凰:2022年凈利同比預降58%-67%2023-01-13
- 精彩看點:印度尋求在貿易談判中放寬歐盟鋼2023-01-13
- 觀熱點:杰瑞股份:2022年度凈利同比預增302023-01-13
- 環球今亮點!廣期所:正在穩步推進碳酸鋰期2023-01-13
- 備好酒,迎新春!春節年酒送禮攻略—龍諭2023-01-13
- 永和豆漿備戰年貨節,優質豆漿粉助力健康2023-01-13
- 聯防聯控機制統一調度,阿里巴巴牽頭,朱氏2023-01-13
- 環球視訊!幫辦·說法|拉布拉多沖撞三輪車2023-01-13
- 今頭條!中消協春節消費提示:不盲目追求高2023-01-13
- 天天熱訊:湖南首個“數字政協委員”上線履2023-01-13
- 世界新資訊:靠政府補貼,強行續命10年,最2023-01-13
- 天天微速訊:「嗑」不動瓜子的洽洽,能磕堅2023-01-13
- 天天動態:宋慧喬、宋仲基“復仇正酣”,《2023-01-13
- 綠色城配為何選開瑞?解決核心痛點是關鍵!2023-01-13
- 今日熱搜:《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完2023-01-13
- 央行:下一步從三方面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2023-01-13
- 【全球新要聞】央行鄒瀾:2023年我國通脹水2023-01-13
- 環球熱文:央行:下一步從三方面支持平臺經2023-01-13
- 今日聚焦!深圳各口岸商鋪萬事俱備待通關2023-01-13
- 每日快訊!深圳寶安:今年招商1000億元2023-01-13
- 每日關注!龍翔當選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23-01-13
- 今日熱搜:央行:螞蟻集團等14家大型平臺企2023-01-13
- 工行靖遠支行“貸”動重點項目建設2023-01-13
- 當前簡訊:工行武漢分行成功辦理首筆二手房2023-01-13
- 日照交警經開區大隊“啄木鳥行動”顯成效2023-01-13
- 全球要聞:靜安區衛健委主任:CT設備基層基2023-01-13
- ETF突發|酒ETF漲3%,創出半年新高2023-01-13
- 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哪些?文化軟實力的重要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