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世界新動態:爛泥坑里摸索出致富新門道——記手握三項發明專利的雨城區新型職業農民嚴蘊泉

2022-07-06 10:01:27來源:瀟湘晨報

工作中的嚴蘊泉時代感言“時代在進步,當農民也要進步。這樣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拋在最后。我做什么事,都喜歡問一句‘為什么’。就是在無數個

工作中的嚴蘊泉

時代感言

“時代在進步,當農民也要進步。這樣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拋在最后。我做什么事,都喜歡問一句‘為什么’。就是在無數個‘為什么’變成‘原來如此’的過程中,我不僅獲得了田地里的豐收,思維和視野也更開闊。”


(資料圖片)

雨城區上里鎮既是旅游重鎮,也是雨城區的農業大鎮。

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上里鎮都有拿得出手的“珠玉”產業。在上里鎮,嚴蘊泉的名字基本上人人皆知。

“很能干的一個人,手里有3項發明專利。”這是鄉親們對嚴蘊泉最直觀的印象。

接下“燙手山芋”

丟荒地里尋找生財之道

嚴蘊泉在上里鎮經營著一家家庭農場。“現在的鄭灣村是原來的鄭灣村和五家村合并的,我想為鄉村振興做點貢獻,讓這里興旺發達。”嚴蘊泉介紹,基于此,他給農場取名為鄭興家家庭農場。

農場占地60畝,這60畝地在2015年還是一塊廢棄的海蝦養殖基地。看著良田被丟荒,嚴蘊泉和鄭灣村村民一樣,內心焦躁不安。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村“兩委”提出將廢棄的海蝦基地改為水產養殖基地。

這是一塊“燙手山芋”,沒人愿意接。

然而,嚴蘊泉在大家詫異的目光中,把這塊山芋接到手里。

“之前發展養豬產業時,當地黨委政府十分支持我,我相信他們。”嚴蘊泉說,“我也是農民,鄉村振興應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考慮到荒地附近水資源豐富,他決定養魚。

村干部知道后,心里有點拿不準。畢竟有失敗的案例在前。

“老嚴,希望你深思熟慮,養豬你在行,養魚你可是沒有一點經驗。”鄭灣村黨總支副書記鄭昌一臉嚴肅地說。

嚴蘊泉卻一臉笑容地回答:“放心,這里交給我,我一定搞個名堂出來。”

嚴蘊泉根據地形地貌,將60畝土地重新進行規劃。采購幾十萬元的防滲土工布和防腐木,對魚塘進行全方位鋪墊。

中間藕塘、四周魚塘,相連接的部分保留了2米寬的通道,通道旁種滿黃桃、李子和柑橘等水果。

魚塘蓄起水,第一批投放了近1萬公斤魚苗。

在嚴蘊泉的精心管護下,2016年年底,水產養殖大獲豐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按照當初與村上簽訂的合作協議,兌現了村上1.5萬元的分紅,這1.5萬元是鄭灣村歷史上第一筆經營性收入,使該村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潛心鉆研技術

魚塘里創造3項新發明

從養豬到養魚,嚴蘊泉走了不少彎路。

之前,村民經常看到嚴蘊泉的魚塘里,魚在水面翻著肚子。很多人都不看好,私下都在猜測,他還能堅持多久。

嚴蘊泉對村民的玩笑話一笑而過,他反而沉下心去鉆研養殖技術。

養魚對水體含氧量需求大,嚴蘊泉到處找增氧的辦法。魚類產出的雜物味道不好聞,他就研究怎樣除臭。魚的產出物經過處理后,直接排掉既浪費又影響環境,于是,他又研究怎么把養魚和種藕結合起來,達到循環種養的目標。2018年9月,嚴蘊泉獲得“一種增氧除臭溶水池”和“一種多用循環養殖技術”兩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盡管如此,2020年之前,老嚴的養魚之路并不順利。“每年都要死幾千公斤魚,一次損失就是十幾萬元。”嚴蘊泉繼續研究當晴天魚塘含氧量降低時,魚塘底層也有充足氧氣的方法。這一琢磨,2020年1月,嚴蘊泉再次獲得了“一種改地深層增氧系統”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短短3年,嚴蘊泉取得了3項實用新型專利。魚塘配上科技裝備后,魚的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

“你別小看這60畝地,一年能出產蓮藕5萬公斤、魚類5萬公斤、水果3.5萬余公斤。”嚴蘊泉說,“明年,我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再加大科技投入,預計年產高品質魚15萬公斤!”

本報記者 胡月

關鍵詞: 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燙手山芋 焦躁不安 合作協議 水產養殖

責任編輯: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