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點 > 正文

電荒,從未走遠

2023-01-12 16:45:18來源:引領外匯網

電荒,從未走遠,供需矛盾一直都在

供需矛盾一直都在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小盧魚,編輯:楊旭然,創業邦經授權發布。


(資料圖)

近日“上海電費”等話題引起廣泛關注,不少居民曬出自己遠超前一個月的電費賬單,甚至有居民說自己12月交了1200元電費,懷疑是電費漲價了。

不過隨后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就對此消息進行了回應,說網傳電費上漲為不實消息。更準確的說法,是居民用電和農業用電的電力價格并未變化。

因為去年年底時,上海、河南、江西、湖北等多地調整了分時電價政策,擴大了峰谷價差。比如上海的工業部門,夏季和冬季高峰時電價會在平段電價的基礎上上浮80%,尖峰時段電價則在高峰電價的基礎上上浮25%。

政策解讀時表示,這是為了引導用戶削峰填谷,促進新能源消納,促進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行業加快發展,并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實際上,與電價傳言同時出現的,是電力板塊近期行情正在上漲,兩周內累計漲幅達到8.2%,自2020年起的累計漲幅則高達96% 。作為股價估值長期平穩公共事業板塊,這樣的短期漲幅已經不小。這背后體現的,正是電力供需矛盾。

01 電荒魅影

2022年年底時,網民們沒少調侃因為制裁俄羅斯,歐洲國家正在經歷嚴重的電力緊缺、電費暴漲,甚至要考慮燒柴燒煤取暖——狠狠打了他們前幾年高喊環保口號時的嘴臉。

但其實對于能源供應相對穩定的中國來說,“電荒”這兩個字也從未銷聲匿跡。

遠的不說,2020年冬天時湖南、江西和陜西就出現了嚴重電力短缺;2021年夏秋季節,陸續有22個省、市、自治區發布限電通知;2022年夏季,水電大省四川的電網突然面臨著嚴峻的保供形勢,不少省份的電網也表示自己在虧本供電。

相信不少在工廠上班的人還記得,受拉閘限電的政策影響,在去年的炎炎夏日里,為了盡量把電力用在生產上,連空調都不能開的滋味。

同工業企業相比,居民用電歷來是被優先保障的。不過即便如此,當這個冬天居民們看到自家高額的電費賬單時,也不免會感到焦慮。

在居民開始抱怨電價的同時,許多電廠卻在虧本經營,2021年時因為煤炭價格上漲,部分火電廠每發一度電,虧損就會超過0.1元,月均虧損甚至達到1億元。再疊加環保要求,火電廠投資擴產的意愿更加不強了。

2021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5770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火電發電裝機容量129678萬千瓦,同比增長4.1%。2022年上半年的火電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更是只有2.8%。

以這樣的裝機量增速,火力發電供應量很難會有大規模增長。

而火力發電貢獻了中國約7成的發電量,同容易受天氣影響的水電、光電和風電相比,火電廠的發電更具穩定性,可以說是中國有序供應電力的最重要保障。

目前中國政府和投資人們更關注的是新能源裝機、發電和消納。2022年前三季度,風電、光伏發電量占比提升2.2個百分點,合計達到13.9%;兩者的累計發電量達到87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5%。

政策支持下,新能源電力的大項目也接連上馬,比如12月時全球最大商業化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中電建海南萬寧百萬千瓦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貴州省盤州集中式光伏項目群、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等陸續開工。

不過新項目從建成投產到發電并網尚需時間,以國家級工程--白鶴灘水電工程二期為例,從2021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至2022年底才竣工投產。一般的地面MW級光伏電站的建設周期,也要6-9個月。

因此,雖然中國在加大新能源電力項目的投入,短期內還是難以看到大規模的供應端增長,電力供應依舊可能陷入緊張狀態。

02 電力需求增長

近年來,中國電力一直處于供需緊平衡狀態,這還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了工業生產和服務業消費的前提下。

202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工業和服務業PMI雙雙走弱,預示著產業用電需求的疲弱。實際上,2022年1-11月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僅有1.5%,而同時期的居民用電量增長則達到了12.0%。

可見疫情期間,產業用電需求增速遠遠不如居民生活用電增速。

從省份來看,2022年1-11月份,全國31個省(區,市)中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排名前5位的地區為:西藏(19.1%)、云南(12.3%)、安徽(10.1%)、湖北(7.4%)、河南(7.3%)。

同時期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市里,上海用電量增速排行全國倒數,江蘇、北京、山東等也排在中下游的位置,也在側面驗證了產業發展的疲弱。

不過隨著防疫政策放松,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作出拼經濟、穩增長的要求,生產與消費復蘇在即,很可能帶來電力需求端的持續增長。

這是因為電力需求與經濟狀況緊密相關,用電需求經常被宏觀經濟分析師視作經濟增長快慢的“晴雨表”, 從經濟走勢判斷用電增長趨勢也早已成為政府部門和電力企業進行電力需求預測的重要手段。

在工業結構或能耗水平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用電量與工業產值增加值之間存在正相關,即用電量越多工業增長越快,工業增長越快則用電量也越多。

2022年12月開始,已經有部分地區因為工商業復蘇而出現了用電量明顯增長。比如湖北核心商圈消費復蘇,帶來了元旦期間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約1%,武漢地區的同比增速甚至達到了6.36%。

陜西省近期電網最大負荷同比增長也有5.55%,河北省則是出現了生活服務行業用和電動汽車充電量的強勢回升,石家莊地區在元旦期間,高速公路充電站累計充電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50%。

可見服務行業在防疫政策放松后迎接的第一波消費復蘇,就已經帶來全社會用電量的迅速增長。

當然,如果是占據了全社會用電量約2/3的工業生產增長,帶來的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率會更高。只是在全球經濟很可能陷入衰退的大環境下,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工業增產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對應的用電需求增長也不會立竿見影。

按照中國能源報的預測,2023年全國GDP增速約為5.0%,對應的能源消費總量折合標準煤55億噸,同比增速約3%。國際能源署預測的數據則是,2023年和2024年全球電力需求增長將放緩,增速只會略高于2%。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復蘇勢不可擋,工業和服務業部門疫情后的電力需求會持續復蘇。

畢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三產+居民用電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以日本為例,三產與居民生活年度人均用電量是我國的2.5倍左右。而且新能源汽車、數字金融等新興行業也在成為用電大戶,是用電需求端的新增長點。

在原本供需緊平衡的狀態下,一旦用電需求復蘇較快,就會激化電力供需矛盾,再次上演拉閘限電,并助長電價上漲的可能性。

03 量價平衡問題

可能與許多居民的直觀感受不同,中國的電力價格并不算昂貴,尤其是同歐美等國家相比的時候。無論是工業用電還是居民用電,中國的電力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低價區。

這個冬天居民反應的電費上漲問題,大概率是因為居家取暖導致用電量增加,同時觸發了累計用電量升檔,導致12月成了全年電價最高的月份。

在居民們抱怨電費過高的時候,發電廠們卻在抱怨電價過低。2022年11月時,中電聯呼吁逐步將全國平均煤電基準價調整到0.4335元/千瓦時的水平,同時建立更多維度的上網電價形成機制、更為有效的系統成本疏導機制。

這是因為電煤價格長期高企,煤電基準價卻沒有隨之調整,上網電價水平難以反映煤電生產的真實成本,讓許多火電廠盈利困難。

雖然電煤價格在引入長協機制后有所好轉,但是煤礦產能、運力、進口增長仍落后于電力需求增長,而且2022年全國煤炭庫存也處在較低水平,部分火電廠仍然需要紓困。

用電量增長較快的云南省近期就出臺了政策,鼓勵配儲比例未達裝機規模10%的新能源企業向省內煤電企業自行購買系統調節服務,以幫助當地燃煤火電行業進行業績修復。山東、甘肅兩省也制定了容量電價補償政策。

國家能源局則公布了《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標志著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加速。在現貨交易中,交易和交付的間隔時間較短,導致電力價格會隨時間波動,而中長期電力交易價格以現貨市場電力價格為基礎。

市場普遍認為,現貨交易有利于反映市場供需變化,發揮好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擴大電價可以浮動的比例范圍,就能推進電價調整的路徑。

事實上,廣東和江蘇作為全國用電量第一、第三的大省,2023年年度電力市場交易價格(火電價格)已經有所上漲。廣東省2023年的市場電力均價比2022年上漲了11.44%,這可能給全國市場帶來漲價預期。

由于綠色電力價格往往會參考火電價格,此舉也可能會助推綠色電力價格提高。

一直以來,綠色電力并網存在著較為尖銳的量價矛盾,過去增量配網沒有盈利邏輯。因為過網費有明確的計費方法,且價格較低,如果從電網買電再賣給配網內的客戶,就難以支撐新增配網的運營和實現收益。

不過自 2021年陸風、集中式光伏以及 2022 年海風陸續進入平價上網時代之后,市場對于綠電電價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雙碳”目標下的相關政策也對綠色電力有所保護,部分省份已經放松了對價格的限制,給綠色電力提供了漲價的空間。

雖然以中國的國情,不太可能出現和歐美國家一樣的電價暴漲,但是只要電力市場改革能夠找到適合的方式推進,電力企業利潤的增厚還是可以期待的。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4